北京 ,东二环,麦当劳永安里餐厅。柔软的沙发椅,后现代的壁画 , Wi-Fi免费无线网,鲜煮咖啡无偿续杯……
“弃明投暗”的换标过后,向来以快著称的麦当劳 ,步调似乎在这里慢了下来。
这是麦当劳的麦咖啡专区,显得安静了不少 。穿着黑色围裙和制服、戴着标有中文名的银色铭牌的服务员站在收银区外闲聊,半晌有顾客上门才会走进柜台,上前接待 。
对于麦当劳力推了大半年的麦咖啡 ,有人戏称 ,真是越来越像星巴克了 ,可惜 ,美中不足的是,这里的麦当劳及其麦咖啡多少有点冷清 。
形势所迫?
2010年6月3日 ,麦当劳(中国)有限公司宣布在北京、上海 、广州、深圳、武汉 、南京和天津7个城市推出麦咖啡(McCafe)鲜煮咖啡 。
其实早在2007年 ,麦当劳就开始在中国内地的餐厅中提供普通咖啡饮品——特级香浓咖啡 。不过 ,与原有的咖啡饮品不同,麦当劳中国此次推出的新咖啡产品,除了工艺上突出“鲜煮”概念 、口感和咖啡香味有改进 、便于携带外,还正式将麦咖啡这一咖啡业务品牌引入中国内地市场 。
据了解 ,此前麦咖啡在中国内地一直处于试运营状态 。中国最早引入麦咖啡的是香港,北京、上海 、深圳等地的麦咖啡则是在麦当劳进入中国10年即2000年之后陆续才有的 。
与麦咖啡业务在中国内地的低调截然不同 ,在澳大利亚 、美国以及欧洲 ,麦当劳都高调推广旗下这一特有的咖啡经营模式。
在中国,麦当劳的麦咖啡业务现在仅推出鲜煮咖啡产品。至于是否采用其他国家的成功模式,或采取哪一类型模式,麦当劳中国方面称 ,“需要进行更多市场评估并聆听消费者的需求及反馈后再做决定” 。
麦当劳为何选择将在中国内地一向低调的麦咖啡推向台前?
有业内人士分析 :麦当劳此举意在突破现有的困境 ,毕竟在中国市场的开拓中 ,肯德基一直领先麦当劳 。
有数据显示 ,截止2010年 ,肯德基在华门店数已突破3000家 ,覆盖了大多数二三线城市 ,而麦当劳却只有1100多家 ,只相当于肯德基的三分之一。
对于门店拓展规划 ,麦当劳(中国)有限公司CEO曾启山日前公开表示 :麦当劳将进一步加快在中国的布局 ,加快推进在中国业务的拓展步伐,到2013年,麦当劳将达到2000家加盟店的规模。
可这样的数据依然与肯德基相差甚远。除了门店拓展 ,肯德基在产品本土化上也走得更好 。近年来,肯德基不仅在中国内地推出油条、皮蛋瘦肉粥等产品 ,还推出翘首麻婆鸡肉饭和培根蘑菇鸡肉饭等米饭产品 。据了解,为了研发新品,百胜集团还特地在中国设立了独立的产品研发中心 。
相比之下,麦当劳显得有点固执于“牛肉”风味,在产品上始终标榜着自己的全球化标准 ,使得其中国市场的营业额和覆盖面 ,一直落后于世界排名第七的肯德基。
对于麦当劳的赢利模式,其创始人雷·克洛克曾直言不讳:“其实我不做汉堡包业务 ,我的真正生意是房地产 。”
在美国 ,麦当劳通过20年的合约租得土地以及店面后,会将店面转租给加盟者 ,从中赚取差额。这样一来 ,只要保证与加盟者的合作,麦当劳至少可以在房地产上赚到40%的利润。而更有利可图的是 ,物价逐年上涨,麦当劳收取的租金也水涨船高 。
可惜,麦当劳的商业地产发展模式,目前在中国还行不通。
有专家强调:由于中国商业地产还处于持续上涨中 ,地价总是不断变化,以一个固定价格签定长时间的合同显然很不合算,所以麦当劳不愿意自己买地 ,然后以一个固定不变的价格租给加盟者长达10年以上。
不得不放弃了地产模式,在中国麦当劳目前只能卖食物,可门店拓展上又做不过肯德基,只好在单店销售上下功夫。
“目前,麦当劳 、肯德基等洋快餐巨头在一线城市已经过了布局阶段 ,如何提升单店盈利能力变得至关重要。”上述专家表示:“而麦当劳此次引入麦咖啡业态以及全新门店升级计划 ,不仅是为了与肯德基形成差异化竞争 ,同时也是为了培育新的盈利增长点,以提高单店经济效益。”
作为麦当劳中国的CEO,曾启山似乎也看出了“门道” ,他表示:麦当劳中国不会采用过分的本地化竞争策略,我们要通过创意产品来跨越不同的顾客群。
挑战星巴克 ?
几番考量,曾启山似乎将麦当劳中国式突围的“宝”押在了年轻一代身上。
在他看来,扎根中国20多年 ,麦当劳培养的一代代核心顾客都已长大,它现在的核心顾客群是18至28岁的年轻人 。
“他们可能不再喜欢喝汽水,反而会希望有咖啡。”麦当劳(中国)有限公司首席市场推广官张家茵表示。
咖啡或许可以成为一个不错的突破口,2009年6月,曾启山就任中国区CEO 4个月后 ,就将海外市场成熟的麦咖啡业务引入中国